單班支護45米,單日最高進尺86米,掘進貫通一條5000米運輸巷道僅需4個月時間,截至8月31日,榆北小保當公司首套智能快掘裝備自去年三月聯合試運轉以來,連續掘進進尺突破18346米,完成三條6000多米運輸巷道的精準貫通,創造了單機連續掘進新紀錄。
在該公司一號煤礦掘進二隊值班室,有個文件柜專門存放設備檢修記錄,從設備地面組裝到創新改造,從井下聯合試運轉到每個部位注油、潤滑都詳細記錄在案。
“設備檢修記錄就是它的健康檔案,詳細記錄了每次診斷內容、診斷時間和診斷人,每個人只要看它,就會對設備現在存在的問題一目了然,方能更好地‘對癥下藥’。”在早班班前會上,負責機電的技術員閆艷軍對包機人詳細講解檢修記錄的好處。“只有我們每一次的準確記錄,才更有利我們動態了解設備狀況,提高我們對故障的預防能力。”
在檢修維護上,大到錨桿鉆車、掘進機滾筒保養,小到液壓管路的更換,該公司專門組織技術人員制定了一套設備點檢和關鍵節點檢修流程,檢修工只需按照流程檢修,對照檢修標準,嚴格按章操作,所有的故障都能做到提前預防。
自聯合試運轉以來,智能快掘裝備實現了連續安全運行516天,沒有發生一次機電故障的安全生產目標。高質量檢修和標準化作業帶來的不僅是設備高質量運行,更給安全生產提供了堅強保障。
創新改造助力生產提檔加速
“報告值班室,運輸系統出現卡矸現象,預計15分鐘處理完畢。”
接到帶班隊長匯報后,值班人員在設備運行記錄上記下了停機時間和原因。
“這個月運輸系統造成的影響比較多,進尺成績完成得不理想。”在該公司一號煤礦月末的生產例會上,該隊負責人如坐針氈地匯報道。
針對出現的這種情況,該公司組織技術人員和業務骨干對設備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查找原因。原來,首套智能快掘裝備的運輸系統是根據中型礦井設計,沒有破碎機裝置,在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大塊煤矸堵塞運輸系統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掘進效率和生產安全。
針對這種情況,該公司第一時間組織廠家和業務骨干召開設備分析會,研討技術措施,制定改造方案,在掘錨一體機和錨桿鉆車轉載點增加破碎裝置,使用液壓馬達驅動雙滾筒相向擠壓破碎煤矸,僅用三天時間就解決了運輸系統堵塞的問題。
“運輸系統的優化和破碎裝置的改造只是我們智能快掘十大改造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在去年地面組裝改造的基礎上,我們黨員技術攻關團隊對轉載裝置、除塵系統、鉆臂布置等進行持續升級,助力智能快掘提檔加速。”該公司生產負責人說道。
精準化培訓育強快掘“領頭人”
“智能快掘對信息技術要求很高,我們電工的電氣化知識很專業,但信息化技術水平不高,公司組織的這次信息化培訓真是一場及時雨,讓我心里的許多技術難題迎刃而解。”
“技術小課堂時間雖短,但培訓內容豐富,講解都淺而易懂,希望公司能多開設廠家小課堂,對我們進行一對一深層次培訓。”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調研活動中,智能快掘設備檢修員工普遍反映平時培訓內容廣泛、沒有針對性,學習內容不深、載體不豐富等問題,該公司了解到員工訴求后,大力實施精準化培訓,因需施教,靈活創新,在效果上更加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
除了每周一次的“技術小課堂”,該公司根據智能快掘裝備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不同風險源和風險點,班后會由值班人員進行一一排查梳理,班前會抽查提問,并組織技術人員編制具有智慧快掘特色專業風險手冊,利用碎片化時間組織員工進行專業性學習,豐富了學習載體,員工紛紛稱贊,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雷衛鋒)